癌症四期(Stage IV),又稱晚期癌症,指癌細胞已突破原發部位,透過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至身體其他器官或組織(如肝、肺、骨、腦等)。此階段治療的核心目標已從「根治」轉為延長生存期、控制症狀、提升生活品質。隨著醫學進步,四期癌症治療已從傳統化療邁向個體化精準醫療,結合多學科團隊(MDT)的協作,患者的生存期與生活品質顯著提升。本文將系統梳理四期癌症的治療方案、學術依據及實用攻略,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全面參考。
癌症治療
一、癌症四期的治療原則與多學科團隊(MDT)的重要性
- 核心治療原則
個體化治療:根據癌種、轉移部位、腫瘤分子標誌物(如基因突變)、患者體能狀況(PS 評分)及合併症制定方案。
聯合治療為主:單一療法難以控制廣泛轉移,多採用「系統治療 + 局部治療」或「多種系統治療聯合」。
平衡療效與生活品質:避免過度治療導致副作用加重,優先保障患者的疼痛控制、營養狀態及心理狀態。
- 多學科團隊(MDT)的關鍵作用
MDT 由腫瘤科、放射科、外科、病理科、影像科、護理師、營養師、心理醫師等組成,是四期癌症治療的黃金標準。研究顯示,接受 MDT 治療的四期患者:
治療方案符合指南推薦的比例提高 40%(《Lancet Oncol》2022 年研究);
中位生存期延長 3-6 個月(《J Clin Oncol》2021 年數據);
治療相關副作用發生率降低 25%。
二、癌症四期的核心治療方案與學術依據
- 系統治療:控制全身轉移的基礎
(1)化療:傳統但仍不可替代
適應症:對化療敏感的癌種(如小細胞肺癌、淋巴瘤、生殖細胞腫瘤),或無法使用靶向 / 免疫治療的患者。
方案示例:
結直腸癌四期:FOLFOX(奧沙利鉑 + 亞葉酸鈣 + 5 - 氟尿嘧啶)或 CAPEOX(卡培他濱 + 奧沙利鉑),聯合貝伐珠單抗可延長中位無進展生存期(PFS)至 9.4 個月(《NEJM》2020)。
乳腺癌四期(HR 陰性):TAC 方案(多西他賽 + 阿黴素 + 環磷酰胺),客觀緩解率(ORR)約 45%-55%。
最新研究:劑量密集型化療(如每 2 周一次比每 3 周一次)在部分癌種中可提高療效,但需嚴格評估患者體能(《J Natl Cancer Inst》2023)。
(2)靶向治療:針對基因突變的精準打擊
核心前提:通過基因檢測(如 NGS)明確驅動突變(如 EGFR、ALK、BRAF、HER2 等)。
代表性方案:
非小細胞肺癌(EGFR 突變):奧希替尼(Osimertinib),中位總生存期(OS)達 38.6 個月,顯著優於一代藥物(《NEJM》2020)。
結直腸癌(BRAF V600E 突變):encorafenib+binimetinib + 西妥昔單抗聯合方案,ORR 達 48%(《N Engl J Med》2021)。
乳腺癌(HER2 陽性):曲妥珠單抗 + 帕妥珠單抗 + 化療,腦轉移控制率提升至 70%(《Lancet Oncol》2022)。
(3)免疫治療:喚醒人體自身抗癌能力
適應症:依據腫瘤突變負荷(TMB)、PD-L1 表達、微衛星不穩定性(MSI-H)等生物標誌物篩選患者。
突破性療法:
黑色素瘤四期:帕博利珠單抗(Pembrolizumab),5 年生存率達 34%(《NEJM》2019),較化療提升 20%。
腎細胞癌四期:納武利尤單抗 + 伊匹木單抗聯合治療,中位 OS 達 75.8 個月(《N Engl J Med》2023)。
不限癌種治療:dostarlimab(PD-1 抑制劑)用於 MSI-H/dMMR 實體瘤,ORR 達 41.6%(《J Clin Oncol》2022)。
(4)荷爾蒙治療:適用於激素依賴性癌症
用於乳腺癌(ER/PR 陽性)、前列腺癌等,通過抑制激素合成或阻斷受體發揮作用。
示例:乳腺癌四期使用阿那曲唑聯合 CDK4/6 抑制劑(如哌柏西利),中位 PFS 達 24.8 個月(《Lancet》2017)。
- 局部治療:針對轉移灶的精準控制
(1)立體定向放療(SBRT)
用於寡轉移(轉移灶≤5 個)患者,如肺、肝、骨單發轉移灶,可達到類似手術的局部控制率(90% 以上),且創傷小。
研究顯示:非小細胞肺癌寡轉移患者接受 SBRT 後,中位 OS 延長至 28 個月(《J Clin Oncol》2021)。
(2)手術治療:極限情況下的選擇
僅用於:①原發灶出血 / 梗阻(如結腸癌腸梗阻);②孤立轉移灶(如肝肺單發轉移)且體能良好者。
結直腸癌肝孤立轉移術後 5 年生存率約 30%-40%(《Ann Surg》2020)。
(3)介入治療:減少腫瘤負荷
肝轉移灶:經動脈化療栓塞(TACE)、射頻消融(RFA);
骨轉移:骨水泥灌注術(緩解疼痛、預防骨折)。
- 姑息治療:提升生活品質的核心支撐
疼痛管理:依據 WHO 三階梯止痛原則,從非甾體藥物(如布洛芬)到強效阿片類(如嗎啡),配合輔助藥物(如抗癲癇藥控制神經痛)。
症狀控制:如惡心嘔吐(用昂丹司瓊)、呼吸困難(氧療 + 鎮靜藥)、惡病質(甲地孕酮改善食慾)。
心理與社會支持:研究證實,早期介入姑息治療可使四期患者的生活品質評分(EORTC QLQ-C30)提高 20%,抑鬱症狀減輕 30%(《NEJM》2010)。
三、治療前的全面評估與準備攻略
- 檢查項目清單
必做檢查:全身增強 CT、MRI(腦轉移篩查)、骨掃描、腫瘤標誌物(如 CEA、CA125)、基因檢測(NGS 全景檢測)。
功能評估:心電圖、肺功能、肝腎功能、體能評分(ECOG/PS 評分,0-2 分適合積極治療)。
- 患者與家屬準備
資料整理:建立「病情手冊」,記錄檢查報告、用藥史、過敏史。
心理調適:參加癌症互助團體,與醫師明確治療目標(延長生命 vs 控制症狀)。
實用準備:準備副作用管理用品(如止吐藥、皮膚護理霜)、安排家屬輪流陪護。
四、治療中的副作用管理與護理攻略
- 常見副作用應對
化療副作用:
骨髓抑制(白細胞降低):使用升白針(G-CSF),避免去人群密集處;
口腔潰瘍:用含鹽水漱口,避免辛辣食物。
靶向藥副作用:
皮疹(EGFR 抑制劑):塗抹無刺激潤膚霜,避免陽光直射;
高血壓(抗血管生成藥):定期監測血壓,遵醫囑用降壓藥。
免疫治療副作用:
甲狀腺功能異常:定期檢查甲狀腺激素,必要時補充藥物;
肺炎 / 結腸炎:及時就醫,可能需暫停治療並使用激素。
- 營養與體能維護
飲食原則:高蛋白(魚、蛋、豆製品)、高纖維(蔬菜、全穀)、少量多餐,避免高脂 / 生冷食物。
體能鍛煉:根據體能選擇散步、太極拳,每天 15-30 分鐘,增強肌力與免疫力。
五、最新研究與臨床試驗:四期患者的新希望
新藥研發熱點:
雙特異性抗體(如 HER2/CD3 雙抗治療胃癌);
ADC 藥物(抗體偶聯藥物,如 DS-8201 治療 HER2 陽性乳腺癌腦轉移);
腫瘤疫苗(個體化新抗原疫苗,臨床試驗顯示可延長無復發時間)。
如何參加臨床試驗:
途徑:醫院臨床試驗中心、國家藥監局「藥物臨床試驗登記與信息公示平台」;
適合人群:標準治療失敗、符合試驗納入標準(如基因突變類型)者。
六、總結:四期癌症治療的核心邏輯
癌症四期雖屬晚期,但已不再等於「終末期」。隨著精準醫療與多學科治療的發展,越來越多患者實現了「帶瘤生存」。治療的關鍵在於:早期明確基因特徵、聯合多學科團隊制定方案、平衡療效與生活品質、積極管理副作用。患者與家屬應主動與醫師溝通,充分了解治療目標與選擇,同時重視心理支持與營養護理,共同應對疾病挑戰。